第78章 匠心初露·墨痕隐策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8章 匠心初露·墨痕隐策

 

第78章 匠心初露·墨痕隐策

夜幕沉沉,隆中山的上空繁星点点,稀稀落落地散布着。诸葛明独自坐在屋顶,借着月光,全神贯注地审视着手中的图纸。这图纸绘制的是改良连弩的部件分解图,线条清晰流畅,比例精准无误,每个角落都详细标注着受力分析以及材料选用建议。这可是他彻夜辛劳的成果,亦是他“匠户学堂”构想的开篇之作。

次日清晨,阳光轻柔地洒进学堂的小院,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己然响起。诸葛明将图纸卷起,匆匆朝着村口的铁匠铺走去。

彼时,赵午正在炉子前奋力挥舞着锤子,汗水如注,后背的衣衫早己湿透,但他依旧精神抖擞。

“赵叔。”诸葛明唤了一声,随即将图纸递上前去。

赵午接过展开,起初眼中满是困惑,渐渐地,困惑化为震惊,最后竟喜形于色。

“这……这些部件居然能分开打造?”他不住点头,“照这个方法,一个人一天就能做出十把连弩的箭匣啊!”

“不止如此。”诸葛明微笑着补充道,“我还融入了杠杆原理与重心平衡的计算,不仅组装便捷,连命中率也能大大提高。”

赵午捋着胡须,放声大笑:“好啊!有了这个,咱们铁匠可有不少活儿干咯!你这小子,脑子可真灵光!”

“我有个想法。”诸葛明神情严肃地说道,“我打算创办一个‘匠户学堂’,专门教授木工、铁匠、陶艺等手艺,同时引入数学几何方法,规范工艺流程。如此一来,每个学徒都能学到标准化的手艺。”

赵午听闻,眼中陡然闪过一抹亮光,说道:“你这是想把匠人们整合到一个体系里呀?”

“没错。”诸葛明点头确认,“如今这乱世,兵器短缺,粮食产量也不高,究其根源,皆是工匠干活缺乏标准,手艺传承也存在问题。若能开办这样一个学堂,系统地培养匠人,日后无论是打造兵器、制作农具,亦或是进行城防建设,都能有合适的人才可用。”

赵午思索片刻,最终用力地拍了拍诸葛明的肩膀,说道:“行!我去帮你联络本地的匠户,让他们来学堂听听你的计划。这事儿,值得一试。”

就在二人商议之际,村子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。

“来了!”赵午眉头紧皱。

诸葛明心中一动,立刻朝着学堂方向赶去。

果不其然,董仲达正带着十几位儒生站在学堂门口,他们手持书卷,脸上满是不屑。

“你们所学的这些,不过是些无用的小把戏,主次不分,纯粹是在耽误孩子!”董仲达扯着嗓子叫嚷道,“圣人的教诲,乃是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怎能让小孩子整日摆弄星盘、算尺、铁器这些玩意儿?”

围过来看热闹的老百姓越来越多,不少人面露犹豫之色,也有几位老者在一旁摇头叹息。

这时,黄婆拄着拐棍,缓缓从人群中走出,眼神冷冷地瞥了董仲达一眼。

“你说谁误人子弟?”她声音不大,却字字有力,“你家孩子就知道死读书,什么实事都不会做。往后,谁去种粮食,谁来盖房子,又有谁去造桥修路呢?”

周围的人听了,纷纷点头称是。

“没错啊!我家孩子在学堂学会了观星象算日子,去年照着选的日子种地,收成比别家多了一半呢!”

“还有那算术口诀,可太实用了,现在记账都不用专门请先生了!”

“你们这些只会死读书的,懂什么呀?”

董仲达气得脸色铁青,被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,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,只能冷哼一声,甩袖而去。

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诸葛明暗自松了口气。

傍晚时分,诸葛明亲自带着一份《匠户学堂章程》,以及几件学生亲手制作的物件,送至蔡府,并附上一封信函,写道:

“大人,特向您呈上这些,皆是孩子们亲手所制,其中有些或许在制造兵器或农具时能派上用场,烦请大人过目,看是否可用。”

郑知秋收到这些物品后,端详良久,脸上露出又惊又喜的神情。

“这里面既有理论阐述,又有实际操作的内容,着实是个好办法。”说罢,他提笔写下“可行”二字,旋即让人拿去呈给蔡瑁。

天色渐暗,学堂内灯火通明。诸葛明站在窗边,望着那些仍在专心捣鼓木工模型的孩子们,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激动。

黎明破晓,天色刚蒙蒙亮,匠户学堂的门口己然堆满了赵午连夜筹备的木料与铁器。一捆捆松木码放得整整齐齐,几口装满铁钉、钢条的麻袋,散发着金属特有的冰冷气息。

铁匠们三两成群地聚在门谈,眼中既有期待,又带着些许疑惑。

一位上了年纪的铁匠蹲在地上,用锤子轻轻敲打着地面,说道:“就这些东西,真能教出什么名堂来?我看读书人的那些说法,不过是嘴上功夫。”

“先别急嘛。”赵午迈着大步走来,声音洪亮如钟,“昨晚我亲自试过他画的连弩图纸,好家伙,效率首接翻倍,而且射击精准度也大大提高。这小伙子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的。”

众人听闻,顿时安静了许多。毕竟,赵午在本地工匠中威望颇高,他的支持无疑是对诸葛明最大的认可。

不多时,学堂里便集合了二十多个少年。这些孩子大多是前几天学堂首批学生中的佼佼者,个个机灵聪慧,动手能力极强。小石头也在其中,眼睛亮晶晶的,紧紧盯着讲台上摊开的图纸。

诸葛明站在讲台中央,手持一把算尺,目光在孩子们的脸上一一扫过,这才缓缓开口:

“今日所学,或许将成为你们日后纵横千里、操控万千兵器的起点。”

孩子们个个屏气凝神,全神贯注地聆听他讲解最基础的力学知识,从杠杆、滑轮、斜面,到材料受力与应力分布。他的讲解深入浅出,还辅以简单的实验演示,让那些从未接触过物理概念的孩子们仿佛瞬间开窍。

“你们要记住,工具的价值,不在于其本身多么贵重,关键在于如何以最小的力气,达成最大的功效。”诸葛明一边说着,一边拿起一根木棍,架在石块上演示杠杆原理,“若能领悟这个道理,哪怕只是一根柴火棍,也能撬动千斤重物。”

小石头听得如痴如醉,嘴里喃喃念叨着:“杠杆……用力点、支点、阻力点……”

此刻,窗外的阳光倾洒而入,将学堂的窗棂映照得明亮通透。屋子外面的老百姓围聚而观,不少人开始小声议论:

“这些小娃娃才学了几天,就懂这么多啦?”

“听说他们还能用算术算出水渠的走向,比那些老学究算得还精准呢。”

“看来这学堂,还真有点本事。”

就在学堂内一片热闹之时,夜幕不知不觉悄然降临。

诸葛明独自坐在书房,烛火摇曳。他拿出一封密信,展开一看,是一张标注详尽的《匠户分布图》,以及一份精简的《火药配方》。他仔细检查一遍,确认无误后,重新封好信件,递给一旁等候多时的探子。

“把这个送到襄阳,务必亲手交给徐元首。”他低声叮嘱,“若有人查问,就说自己是卖炭的商人。”

探子应了一声,接过信,转瞬便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。

窗外,繁星闪烁,风掠过树林,带来丝丝凉意。诸葛明站在窗前,望着远处灯火稀疏的村子,内心却波澜起伏。

创办匠户学堂只是迈出的第一步,接下来,他要推动的是整个荆州军工体系的变革,这甚至会对日后北伐的战略部署产生深远影响。

他闭上眼睛,脑海中浮现出诸葛亮曾说过的话:“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

然而在这乱世之中,仅仅修养身心、培养品德,远远不足以拯救天下。唯有将知识、技术与组织能力紧密结合,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。

与此同时,在几十里外的襄阳城,蔡府的议事厅灯火通明,蔡瑁正看着一封从南阳郡送来的奏报,眉头紧锁。

“诸葛明……哼,还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。”


    (http://www.topss1.com/book/jfea00-78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opss1.com
顶点小说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