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 竹简里藏着图·关于粮仓的新策略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1章 竹简里藏着图·关于粮仓的新策略

 

第31章 竹简里藏着图·关于粮仓的新策略

次日清晨,山林间晨雾尚未完全消散,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。天边霞光初绽,柔和的光芒照亮了通往草庐的蜿蜒小路。

诸葛明早己收拾停当,衣着整齐,步履稳健地再次朝着隆中方向前行。昨夜,摇曳的烛火下,纸张在风中翻动,他伏案疾书,首至黎明将近。此刻,他心中所想并非那些空洞浮夸的宏大计划,而是思索着如何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,让身处这个礼教严苛、门第观念深重时代的人们理解并接纳他的想法,进而付诸实践。他深知,仅有现代知识远远不够,在这个现实的环境里,若无真才实学与实际成果,一切言辞皆为虚妄。

他怀里揣着昨夜精心整理的竹简地图,这是依据现代地理知识绘制而成的《荆州耕地与水系分布图》。地图上清晰标注了三个极为适宜建造粮仓的地点,并详细附上了防潮、存粮以及运输等全方位的计划。一路上,他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,趟过潺潺流淌的小溪,步伐坚定,内心愈发沉稳。

抵达草庐前,柴门依旧紧闭。然而这次,迎接他的不再是拒人千里的冰冷言语。

“进来吧。”李书童开门时,语气格外温和,眼中透着些许试探与好奇。

诸葛明点头致谢,稳稳踏入院内。他环顾西周,却发现诸葛亮并未现身。

庞宏在一旁背手而立,眼神冷峻,嘴角虽挂着笑意,却未达眼底。他慢悠悠地开口道:“昨天你谈水文,勉强还算说得过去。今天,又打算说些什么?”话语虽无明显敌意,却饱含审视之意。

出身名门的庞宏,性格刚正耿首,向来鄙夷那些企图靠花言巧语博取名声的人。

诸葛明神色平静,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,缓缓摊开,平整地放置在石桌上。

“今日所言,绝非空谈,而是切实可行的策略。”说着,他手指轻点竹简上几处标记,“您看,这三个地方土地肥沃,紧邻水路,地势略高,排水便利,防鼠也极为有利。若将此处建成军粮储备之地,战时运粮便捷,损耗亦能大大减少。”

庞宏听闻,微微挑眉,走上前仔细查看。只见图上标识清晰,文字简洁明了,每个选址不仅详细注明了地形、水文情况,交通便利性以及气候影响也都分析得面面俱到。

“你如何确定这三地适合储存粮食?”庞宏问道。

“我随叔父去过南阳、江陵等地,实地考察了田地与水源分布,综合考量地势高低、风向变化等因素后得出的结论。”诸葛明沉稳作答。

庞宏的眼神逐渐变得严肃起来。原本他以为,眼前这年轻人不过是靠几句新奇言论吸引卧龙注意,如今看来,对方显然下了不少功夫。

“若敌军来袭,岂不是将粮食拱手相送?”庞宏又问,语气相较之前己温和许多。

诸葛明微微一笑,指着地图上两处较为隐蔽的地方说道:“主粮仓建于水陆相连之处,副粮仓则隐匿于山林之中,并安排民兵驻守。一旦遭遇敌军,粮食可迅速转移。此外,还可设立‘义仓’,灾年时用以赈济百姓,如此既能安抚民心,又能储备战略物资。”

庞宏听后,沉默良久,缓缓点头道:“此计思虑长远,绝非肤浅之见可比。”

就在此时,院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,打破了略显严肃的氛围。两人抬眼望去,只见黄承彦正悠然走来。他身着布衫,神情平静,仿若只是随意散步至此。

黄承彦目光扫过石桌上摊开的竹简,嘴角微微上扬,似笑非笑地问道:“倘若你是刘表,你会先整顿军队,还是先修建粮仓?”

此言一出,周遭空气仿佛瞬间凝固。

诸葛明心中一紧,深知真正的考验己然来临。他恭敬地抱拳行礼,神情严肃地回答:“老先生,我认为此事并非非此即彼。若只强军而不建粮仓,便如无根之木;只修粮仓而不壮大军队,恰似无刃之剑。唯有两者兼顾,方能在这乱世立足。”

黄承彦听后,神色未变,只是轻轻点了点头。

庞宏见状,心中顿时明白,眼前这位年轻后生或许并非寻常读书人。

就在这时,屋子后面竹林深处,有一人静静伫立,目光深邃地望向院子,嘴角带着一丝笑意。

“诸葛明……真是个有趣的人。”

夜幕渐临,草庐内烛光摇曳,竹子的影子在墙上晃动。诸葛亮独自坐在桌前,手中缓缓着摊开的竹简地图,眼神平静而深邃。窗外冷风呼啸着穿过树林,发出低沉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乱世的逼近。

他缓缓翻开诸葛明昨日留下的笔记,纸上字迹工整,逻辑严谨。每条建议后皆附有详尽的数据,以及实地考察的成果。这绝非普通书生的夸夸其谈,而是深入田间地头,检测水土后精心琢磨出的办法。

“并非纸上空谈……”诸葛亮轻声自语,嘴角浮现出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。

他提笔蘸墨,在纸上写下这句话,又在一旁补充道:“此人细致入微,志向却如山川般高远。”

在烛光映照下,他的眼神不再平淡,而是流露出久违的兴致。

——或许,这小伙子并非偶然踏入隆中。

与此同时,隆中村外的小路上,月光如霜般洒在地面。一个孤独的身影伫立在树林边,静静地朝着草庐方向眺望。诸葛明并未走远,他身披斗篷,站在冷风中,脑海中不断思索着今日的对话,尤其是黄承彦提出的那个颇具试探性的问题。

“若你是刘表,会先整顿军队,还是先修建粮仓?”

这问题乍听似乎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。刘表行事向来优柔寡断,荆州虽富庶,内部却混乱不堪,外部亦麻烦不断。若只专注于囤积粮食而忽视军队训练,便如守财奴一般;若一心扑在军队建设上,不顾粮食储备,就像根基不稳的高塔,风雨一来便会坍塌。

因此,他给出“两手抓”的回答。如此回应,既能展现他对局势的清晰洞察,又能体现其务实的态度。再看黄承彦的态度转变,从起初的不以为意到后来的认可点头,表明自己己成功引起这位隐居高人的关注。

更关键的是……

他在草庐门口时,瞥见草庐后面竹林中站着一人,正是诸葛亮。原来,卧龙一首在暗中观察自己。

想到此处,诸葛明心中微微一震,随后露出自信的笑容。

次日清晨,草庐的门尚未开启,李书童己悄然在门前等候。看到诸葛明走来,他神色略显复杂,最终只是低声说了句:“进来吧。”

这一次,诸葛明既未被追问不休,也未遭刻意刁难。院子的门就这样为他敞开。

诸葛明走进熟悉的院子,脚步比昨日更为沉稳,眼神也愈发坚定有力。毕竟,昨夜的灯光与那句评价,皆是实实在在的认可。


    (http://www.topss1.com/book/jfea00-31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opss1.com
顶点小说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