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草庐里头的对话·三分天下的说法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9章 草庐里头的对话·三分天下的说法

 

第29章 草庐里头的对话·三分天下的说法

清晨,旭日初升,阳光如金纱般洒落在草庐前的竹林上。昨日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,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。

柴门“嘎吱”一声缓缓推开,诸葛明正在院子里劈柴,闻声抬头。只见诸葛亮身着一袭青衫,头上冠冕端正,眉眼间少了往日的冷淡疏离,多了几分打量与期待。他目光灼灼地凝视着诸葛明,缓缓说道:“听闻你言‘三分天下并非天定’,我想听听你的见解。”

诸葛明放下斧头,轻拭额头的薄汗,内心激动不己。他整了整衣衫,双手抱拳行礼道:“孔明先生,您既垂询,那我便斗胆说说这尚不成熟的想法,若有不当之处,还望先生指正。”

言罢,他从随身包袱中取出早己备好的竹简,展开一张绘制略显粗糙的地图,上面标注着荆州、益州、江东、许昌等地的位置,还罗列了各地大致的人口、粮食产量、士兵数量等数据。

“曹操占据中原,地域广袤,人口众多,坐拥地利;孙权据守江东,水军强盛,得天时之利;刘表坐拥荆州,虽有山川屏障,却缺乏进取之心。如今三方对峙之态初现,但这并非上天注定,而是人为所致。”诸葛亮静静聆听。

一旁的徐庶微微皱眉,说道:“此说法固然不错,但如何说服刘表呢?”

“非靠言辞。”诸葛明斩钉截铁地回应,“需以实际行动。”

他稍作停顿,接着说道:“先助力刘表稳固荆州,再图谋益州,如此便可形成三分天下之势。欲稳固荆州,需走好三步棋:其一,改良农具,提高粮食产量;其二,兴办义学,教化百姓;其三,训练民兵,保境安民,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”

黄月英端着茶水走进,听闻此言,停下脚步,眼中满是好奇,轻声问道:“你所说的‘改良农具’是何意?”

诸葛明抬眼看向她,立刻笑着解释:“诸如曲辕犁、踏犁、双铧犁等,皆可大幅提升耕种效率。若能引入轮作之法与灌溉技术,一年两季稻谷可期,运气好时,甚至能实现一年三熟。”

“如此一来,荆州粮仓充盈,百姓安居乐业,兵源亦无匮乏之虞。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手指在地图上轻点,“待时机成熟,进取益州,掌控长江上游,与江东相互呼应,便可与曹魏抗衡。”

屋内顿时安静下来,众人表情各异。

诸葛亮并未立刻言语,而是缓缓走到桌前,仔细端详那张地图,又翻阅了几页诸葛明带来的笔记。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地形、气候、物产的分析,甚至还有关于风向变化与天气预报的基础模型。

“你……为何知晓这些?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。

诸葛明微微一笑,并未正面回应,只是说道:“我只明白一个道理——谋划之事,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”

诸葛亮久久凝视着他,随后转身走向窗前,望向远处葱郁的群山,默默不语。阳光透过竹叶缝隙,洒下斑驳光影,美不胜收。

诸葛明心里清楚,这是一场实打实的较量,并非比拼谁能巧舌如簧,而是看谁能洞悉天下大势,提出切实可行之策。他并不催促,只是静静等待。

这场对话,或许正是一切的开端。

诸葛亮伫立窗前,望着那片翠绿山峦,眉头微蹙,似有万千思绪在脑海中翻涌。阳光洒落肩头,却难掩其沉思背后的沉重。

“你所言这些,我亦早有思索。”他突然开口,声音悠悠,如微风拂过树叶,“然而,仅凭一人之力,欲改变这乱世大局,谈何容易。”

屋内众人皆默不作声。

诸葛明心中一震,目光紧紧锁住那清瘦的身影。他明白,诸葛亮并非质疑他的策略,而是在思考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——如何真正扭转这乱世乾坤。

“孔明先生。”诸葛明向前一步,双手抱拳行礼,语气坚定如铁,“若您愿辅佐刘家,我愿追随您十年。我们携手制定新政,还天下以清明。”

此言一出,连徐庶都为之一愣。

黄月英手持茶碗的手微微一顿,目光复杂地看向诸葛明。她早知这年轻人颇具才华,却未料到他竟能如此首截了当地许下十年之约。

诸葛亮缓缓转身,面色平静,眼中却浮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亮。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却言辞不凡的后生,心中陡然涌起一股久违的感觉。

“你为何信我?”他冷不丁地问道。

诸葛明嘴角上扬,回答干脆利落:“因为我坚信‘天下可治’,而您,是将此信念化为现实的不二人选。”

短暂的沉默后,诸葛亮终于露出笑容。这是他在隆中隐居多年,首次真心实意的笑。

“好。”他轻轻点头,一字一顿地说,“那我便与你共赴风雨。”

晨光透过竹帘,照进草庐,洒落在两人身上,仿佛命运的齿轮己悄然开始转动。前路未卜,但就在此刻,一个注定改变三国局势的盟约,悄然达成。

屋外,残雪未消,竹影摇曳。小童子阿福正小心翼翼地整理桌上杂乱的竹简,听着屋内两位奇人的对话,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。

黄月英轻轻放下茶碗,小声对徐庶说:“此人或许真能促使卧龙出山。”

徐庶还未来得及回应,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
“报!襄阳来人了!”一名探子风尘仆仆地冲进院子,满脸尘土。

诸葛明与诸葛亮对视一眼,一同朝门外走去。

然而,就在众人忙于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时,谁都没有察觉到,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不远处的小路上悄然停下。此人身着旧衣,背着包袱,面容疲惫,眼中却难掩热切。

他站在草庐前,刚欲敲门,便被看门的小童子拦住。

“先生昨日便吩咐今日不见客。”小童子态度恭敬却坚决。

这人微微一愣,旋即低头一笑,拱手后退几步,安静地站在柴门之外。雪刚停歇,斜阳映照,他似乎并不着急离开,只是耐心等待,等待那扇门再次为他开启。


    (http://www.topss1.com/book/jfea00-29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topss1.com
顶点小说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